😭澄清一下我的初衷😭
我的發燒 Q&A文章資料來源下列三個,只是稍微做了精簡和整理:
1. #兒科醫學會 兒童發燒問答集: https://www.pediatr.org.tw/people/edu_info.asp?id=12
2. #兒童感染症醫學會:https://www.pids.org.tw/index.php?route=news/news_detail&news_id=107
3. 藥物劑量: UpToDate
—
我寫文章都是會詳查guideline、paper、醫學會文章⋯。盡量力求正確,有時候也會有小錯誤,但也都趕緊修正。
之前不少文章就有各大專業人士,給我私訊建議修改,我覺得超棒✨大家願意提供自己的意見、知識分享,一起精進,來提供更好的資訊給大家👍
以後假如對我文章有什麼建議,也歡迎私訊討論喔💖
—
我覺得整理 Q&A 和 #懶人包,其實是件好事吧❓
因為在看診時發現有很多爸媽不知道退燒藥怎麼使用,劑量如何按體重調整、隔多久能再吃、能不能同時使用⋯❓
與其冒著爸媽亂用藥物的風險,倒不如把他說清楚,應該才是 #雙贏。👑
懶人包就是讓大家可以 #快速了解大方向 和原則,而且醫生的工作其實就是把生硬的醫療知識,能夠用簡單生動的方式傳達給病人。
希望在緊急的狀況,爸爸媽媽能夠有充足的知識冷靜處理小孩的問題🌟
畢竟大家都超忙,希望能花幾分鐘就搞懂幾個重要的重點,應該也很合理吧🤣太複雜的事、或不懂的部分,當然再去看診和醫生直接請教✨
不過再次聲明發燒緊急處理後,最重要還是要找醫生確定病因喔🔎
—
話說有人以為我有小編幫忙做圖文,其實沒有喔!全部都是自己親力親為,利用工作間零碎時間和偶爾的空檔做圖文,因為晚上還是要自己顧小孩,畢竟小孩的教育和陪伴還是最重要的💪
還有粉絲頁的經營其實也蠻困難的,我是去年10月左右開始,一開始認真整理的東西也乏人問津,因為看起來太複雜🤣
fb曝光度也不像早期,通常需要下廣告,下廣告後,其實假如圖文不好,當然反應也是不如預期😵
所以我也不斷調整自己的圖文風格,和看看每篇的feedback,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優勢,甚至辦分享抽獎活動提高熱度。
所以努力寫文章當然是為了提高熱度,想說要做一件事情就把他做好,但是當然我一定努力持續提供實用的衛教資訊喔🥰
—
對自己加油打氣一下⛽️不然其實很難過😭😭😭
(這個圖是桃榮媽媽畫給我的,超喜歡💋)